
课件68张PPT。导入新课红军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长征的胜利第13课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以及长征的路线;掌握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知识与能力 分析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和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地图、长征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培养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 红军长征的经过以及意义 遵义会议难点 遵义会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红军长征历程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逐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珍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红军长征概况背景: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引起国民党的围剿,前四次反围剿取得了成功,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经过:从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总行程6.5万余里。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牺牲营以上干部约430人,共计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俘敌2万余人。红军也付出了兵力损失达四分之三的重大牺牲。意义: 长征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精神成为鼓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五次反围剿 第一次: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5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第二次: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第三次: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第四次: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五次: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五次反围剿中央红军和国民党军队兵力对比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以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为基础创建的。 到1933年秋,中央苏区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拥有60个行政县,红军和根据地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中央苏区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