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29617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案

日期:2024-04-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1341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第三,单元
  • cover
《谈中国诗》教案 【知识目标】 体会文化随笔特点,品味作者的说理艺术,掌握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用丰富具体的例证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阐释自己的观点。 【情感目标】 品味说理文章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又幽默风趣,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自己的说理艺术,培养对中国诗歌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一、掌握文化随笔的协作特征与品味语言艺术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国诗歌发展一般规律,把握中国诗歌的独特现象,准确理解作者的文学观点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 (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眼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第二部分】 (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外国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发展是抒情诗出现异常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有。 结论———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缺乏坚实厚重的生活基础 【第三部分】 (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1.篇幅短小。 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4、5段———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 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样。 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6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7段———中国诗除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在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 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第四部分】 (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在中国诗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读者“回到本国诗”。 二、探究品味 1.课文第1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此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2.本文的说理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 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在比较中外诗歌的异同中,阐释中国诗的特征。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3.从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的哪些特点 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作者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