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29626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课堂实录+反思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1480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第一,专题
  • cover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分析贝尔曼的人物形象; 2、 探讨欧亨利式结局的价值; 3、 理解底层艺术家守望相助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重点:分析贝尔曼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探讨欧亨利式结局的价值 四、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讨论式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1分钟): 这段时间同学们读了一些欧亨利的作品,也预习了《最后的常春藤叶》,我相信对欧亨利式的结局特点应该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齐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嗯,不错。但是这样问题太简单了,更加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后头。 但是有同学却对欧亨利式经典的结局设置提出质疑:总是这样设计结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得承认,这个质疑是很有意思的,可能表达了不少人的心声。 今天这节课,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究这种出人意料之外的结局究竟有什么价值。 (二)过程(38分钟): 第一阶段:本文中“出人意料”的结尾是怎样的?(3分钟) (设计意图:明确本文出人意料之处,为后面进一步分析做铺垫。) 过渡语: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对这篇小说中出乎意料的结局有清晰的认识。 1、提问:我想问大家,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 在哪里? 2、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问,学生个别回答,同学相互补充。 3、结论:(1)叶子居然是假的;(2)叶子居然是贝尔曼画上去的;(3)贝尔曼居然得肺炎去世了。 (预案:部分不熟悉文本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琼珊起死回生,叶子没有掉。教师对策:进行引导:这是故事的最后结局吗?不是,这是出人意料的逆转,但不是故事的结局。) 第二阶段:探寻出人意料结局背后的“情理”,全面认识贝尔曼的形象。(20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对于小说意料之外的“情理”的梳理,全面认识贝尔曼形象,为理解小说的主题做铺垫。) 过渡语:这些地方是不少同学第一遍读这篇文章感到出人意料的,但是我们知道欧亨利小说的出人意料的结局之外,必有其合乎情理的地方。(所谓合乎情理,就是合乎人之常情,合乎事物本身的道理。作家写故事自然是要讲究合情合理的。) 1、寻找“叶子是假的”在文中的“情理”:(5分钟) (1)提问:叶子居然是假的,这个结局在前文中的“情理”是什么? (2)活动:独立思考,细读文本,独立整理,交流发言。(1分钟) (3)交流: 叶子所处的环境:风雨交加,一片叶子是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中支撑很久的。而这片叶子却一整个昼夜都没有掉落。(这是非常有力的证据,可以结合前文中描述叶子掉落的速度:上百片三天掉落了,一天内会连续掉落,琼珊预计当晚就会掉光。) 叶子的特征:姿态:贴在墙上。(风雨交加,叶子不可能贴住不动,暗示叶子是画在墙上的)(这是作者用词上的讲究。)高度:20来英尺(6米多,相当于两三层楼高):必须让躺在床上的琼珊透过窗户就能够看到。(最后一片叶子的位置比较巧) 但是,其他依据:色彩:叶柄深绿:表现叶子的生机(最后一片叶子显出深绿的生机勃勃的色彩);傲然:表现叶子在风雨中经受打击。 这些地方是否表明这片叶子的确是假的?是的。可能性很高。 这些地方有必要追问同学,琼珊为什么就没有看出来这片叶子是假的呢? 深绿的色彩与傲然的姿态究竟是暗示其假呢,还是更显得逼真呢? 作为一个病重的人,她也许并不会有精神去细究真假,但是她却需要一片乱真的叶子来给她精神的鼓舞。 所以这片叶子作为一片画上去的图画,有其合乎情理的地方,但是作画者又把它画得很逼真。其实是以假乱真。可见,作画者在这片叶子上良苦用心,为了什么?只为了鼓舞琼珊,拯救琼珊,这是一位心思细腻的人。 2、寻找“贝尔曼画叶子”在文中的“情理”:(13分钟) 过渡语:可是,这片叶子居然是贝尔曼画的,我们一开始读贝尔曼产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