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课《三大改造》 一、教材分析 《三大改造》是人民教育-出卷网-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节课由“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和“公私合营”两部分组成。 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如下: 1. 教材编写改变了传统的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突出了“公私合营”中的赎买政策。 2. 在降低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加强了主体内容的表述,特别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内容。 3. 大量使用《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相关的历史图片、增强学生直观性学习内容; 4.课后自由阅读卡北京同仁堂的公私合营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5.本课主要叙述我国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以赎买的方式,对资本家的财产进行回收。 6.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学生对新知识十分感兴趣,但对被动接受的知识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就本课来说,学生对“公私合营”一定是不理解,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预知这一结果。运用大量的资料,层层递进、让学生由表及里地去了解。八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太多的理论和符号学生还是难以接受的,好的做法是运用多媒体影音资料呈现出来。例如:本课的三大改造过去多用表格来呈现,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多媒体播放《同仁堂的公私合营》。让学生由抽象学习到具象地学习。 (二)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八年级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了一些有关“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关历史知识,特别是通过书籍、电影、电视和多媒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都有了一些认识。同时,通过七年级对中国古代历史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正确指导学生懂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证明我国已经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赎买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创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 课标要求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2)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3)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排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观赏小组展示、对比图表、查阅相关资料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运用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4)通过公私合营———同仁堂”的发展,帮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更好地了解建国后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 (5)按照“知、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 (2)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让学生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3)在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上,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