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表解知识点 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 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2)邓小平与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间 1978年12月 地点 北京 主要内容 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背景 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全国人大也加紧了全面的立法工作。 重大措施 (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消“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2)198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影响 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2.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对内改革 目的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解放发展生产力。 步骤 第一:农村改革 开始时间及地区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重大措施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影响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第二:城市改革 开始时间及重点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面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加快改革步伐 背景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措施 (1)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2)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建设 目的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民族经济。 过程 建立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发展 (1)继续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2)增设海南经济特区。(3)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意义 经济特区的创设,扩大了对外贸易、对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重大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过程 主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改革开放。(2)改革开放中,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