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第18 课 战略大决战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战略大决战》是人民解放战争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之后进行了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覆灭。本课作为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 二、课程标准 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打垮了军事力量强大的国民党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运用电脑等手段,展示三大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地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难点: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的原因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教师:这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的画面。解放军战士登上总统府大门的楼顶,扯下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欢呼胜利,时间是1949年4月。从国民党发动内战到南京国民党政府被推翻,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就打垮了军事力量强大的国民党,原因何在?本课从双方大决战讲起。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情绪被感染,迅速进入课堂角色。)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第一篇章: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 教师:全面内战爆发于何时?其标志是什么? 学生: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教师: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事件是什么? 学生: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教师:解放战争进行了两年多,敌我力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展示: 敌我力量对比表(1948年8月) 军队人数(1946、6—1948、8) 机动兵力 士气 后方 共产党 130万上升-280万 多 高昂 巩固 国民党 430万下降-365万 少 低落 危机四伏 教师:到1948年8月,国共两军实力对比和兵力态势,人心向背及统治区情况。这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设计意图:力量对比让学更直观的认识到战略大决战的时刻到来了。) 教师:中共中央为什么将战略大决战首先从东北开始呢? 展示: 首先,东北战场上我军有100多万人,国民党有55万人,相对于敌人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这在其他战场上是不具备的。其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而且敌人是撤是守,举棋不定。其三,我军在东北有巩固的后方,后援力量雄厚。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党中央决定战略决战的首役选定在东北。 ———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资料 学生:东北战场上我军相对于敌人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这在其他战场上是不具备的。 学生:其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而且敌人是撤是守,举棋不定。 学生:我军在东北有巩固的后方,后援力量雄厚。 展示: 教师:请同学们看上图,概括三大战役的经过,并完成下列表格。 战役名称 参战部队 中心战区 战术 歼敌人数 意义 辽沈战役 “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 “猛虎掏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