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面对外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社会各阶层奋起抗争,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条线索中的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下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在本册中起着关键和承接作用。 二、课程标准 1.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 传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山东义和团民谣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首山东民谣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吗? 学生:义和团运动。 教师:通过这首民谣我们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谁? 学生:外国侵略者。 教师: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 展示: 裕禄的奏报 主持天津军务的裕禄奏报说:“天津义和团民,近已聚集不下三万人,日以焚教堂、杀洋人为事。”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义和团是如何抗击帝国主义的? 学生:“焚教堂、杀洋人”。 教师:义和团不仅“焚教堂、杀洋人”,对一切外来的东西都极力破坏。清政府为什么会扶持义和团? 学生:为了利用义和团抗击外国侵略者。 教师:1900年,是旧历的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蓬勃发展,外国势力在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威胁,那么风雨飘摇中的晚清又会遭遇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义和团及其斗争的对象,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庚子事变(1900):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展示: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清末民谣 各地喧言:“洋人进京四十年,气运已尽,天意该绝,故天遣诸神下界,借附团民之体,烧尽洋楼使馆,灭尽洋人教民,以兴清朝。” ———《庚子记事》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同学们想一想义和团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出现的?它为什么能够“不到三月遍地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义和团运动的出现是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欺凌的民族怒火的总爆发,。你如何看待义和团运动? 学生: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痛快! 教师: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显示了中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顽强意志。但同学们知道不知道义和团民们以什么武器和洋枪洋炮作战? 学生:大刀长矛。 教师:这样的对抗最终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力量悬殊,最终必定失败。 教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学生:义和团对外来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