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45531

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永远新生》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6次 大小:1219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
  • cover
《永远新生》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卞和( ) 向隅( ) 售价( ) 筛选( ) 糟粕( ) 猎奇(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ǎ谢( ) 周ǎ( ) à高( ) 衰í( ) 杨贵ē( ) ā脚石( )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感情易传染。 向隅: (2)猎奇亦是新鲜,但是短暂的,绝非艺术创作。 猎奇: 4.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 (1)卞和之玉人不识,杰作诞生之初被讥讽、咒骂的情况经常发生。莫奈被官方排斥终生,晚年婉谢了法兰西学院提供的交椅。凡·高穷疯,但自信他的画最终会售到五百法郎。 ( ) (2)往往深入宝山空手回,还自以为是地妄想将西方现代艺术一脚踢死,对吸取西方现代艺术起了绊脚石的作用。 ( ) 5.文学常识填空。 《永远新生》是《 》一书的序,作者 ,当代 家、 家。 6.分别写一个与下面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 诸葛亮——— 欧阳修——— 7.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音乐家常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的人灵感则常常是霎时的喜悦。 二、类文阅读 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做“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 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自《作家报》,有删改) 鉴赏要点 本文论点鲜明,文章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阐释道理却鲜明突出,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借鉴。 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论述古人读书的 从语义上说,三段是什么关系 3.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附:参考答案 一、 1.biàn yú shòu shāi pò qí 2.婉 昉 梵 颓 妃 绊 3.(1)即“向隅而泣”,面向着墙角哭泣。后多形容孤独、绝望,十分悲伤。 (2)搜寻奇异的事物。 4.(1)举例论证 (2)比喻论证 5.世界现代艺术图典 吴冠中 油画 国画 6.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7.音乐家的灵感常常变成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常变成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常变成完满的构图,而一般人的灵感则是霎时的喜悦。 二、 1.传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