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2.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荔枝特写镜头] 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就是倍受人们喜爱的果中珍品,名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请同学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教师明确文体知识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 3.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投影打出作者简介,学生阅读了解 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 1901 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四、整体感知 (一)由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说明内容。 (二)阅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 2.荔枝外壳构造; 3.荔枝外壳的颜色; 4.荔枝的形状; 5.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6.荔枝的壳膜; 7.荔枝的果肉; 8.荔枝的贮藏; 9.荔枝的果核; 10.荔枝的花; 11.荔枝的产地分布; 12.古代的荔枝书谱; 1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14.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三)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 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为什么? 明确:荔枝的果实。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用了 8 节的文字(2~9 节),所以印象深。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 明确: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归纳出: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 (四)划分文章层次。 <一>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 <二>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2~10) 1.荔枝的果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2 荔枝外壳构造;3 荔枝外壳的颜色;4 荔枝的形状;5 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6 荔枝的壳膜;7 荔枝的果肉;8 荔枝的贮藏;9 荔枝的果核 2.荔枝的花(10) <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生产情况。(11~14) 11 荔枝的产地分布;12 古代的荔枝书谱;13 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14 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五、题解 请同学们再来看文章题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而用文中之标题? “南州六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