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3、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2、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纪伯伦的资料和写作背景,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美丽的浪、轻盈的雨,(出示浪和雨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给大家说说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看看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看到海浪、看到细雨时,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活动任务 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3、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检查课前自学情况,多媒体实物投影给课文作批注的情况。 2、展示作者名片 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展示背景资料: 纪伯伦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21cnjy.com 3、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执拗(niù) 憔悴(qiáocuì) 馈赠(kuì) 真谛(dì) 璀璨(cuǐcàn) 镶嵌(qiàn) 酷肖(xiào) 长吁(xū)短叹 炽热(chì) 祷词(daǒ) 俊俏(qiào) 衷情(zhōng) 天穹(qióng) 翱翔(áo) 千山万壑(hè) 4、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四、欣赏《浪之歌》,理解炽热爱情 我们首先学习第一篇散文诗《浪之歌》,看看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内涵。 1、听读课文,感受海浪情感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浪之歌》的朗读录音,体会这首散文诗表现了海浪怎样的感情? 点拨:表现了海浪对海岸的无比热爱和忠贞不渝的感情。 2、感情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同学们,这首散文诗音律和谐,节奏鲜明,文章有明显的韵脚,你能先将诗中的韵脚一一找出来吗? 点拨:第一节:“人”、“近”(邻韵)、“分”;换韵为“里”“体”。 第二节:换韵为“晨”“盟”“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