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85785

八下 第2课 永久的悔(课件+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42469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下,2课,永久,课件,教案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永久的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2)品味作者语言,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3)学习文章平实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让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亲人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 理清叙事线索,理解作者在文字间所包含的母爱子,子思母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所透露的悔的复杂情感,并从中有所获益做到将此付诸行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交流有关母爱的诗词,教师幻灯出示: 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徐熙《劝孝歌》)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蒋士铨《岁暮到家》)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前(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王冕《墨萱图(其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的一篇文章,体会人间的这种至爱真情。 二、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是当代语言学家,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21cnjy.com 201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着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名着,其着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21·世纪*教育网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三、检查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标出生字生词,查字典解决。教师巡视,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2-1-c-n-j-y 2.给下列字注音 恃而不恐(shì ) 懵懵懂懂(měng ) 唾手 ( tuò) 立锥之地(zhuī ) 难以下咽(yàn ) 够呛 ( qiàng ) 3.解释词语 望九: 接近九十。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文中形容后悔的事情很多。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生活。 四、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读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2.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为什么悔?“悔”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4.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1.用痛苦、悔恨的语气朗读课文。 2.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 这个悔里饱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美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之情。 3.线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