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时传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阅读文章,体味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了解时传祥的事迹。 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与主题。 情感目标: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学习时传祥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主题,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了解时传祥的事迹及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中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寻找”一个人。那么,他是谁呢?对,他就是———时传祥,他是北京市的一位普通的掏粪工人,然而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孙德宏的这篇文章———《寻找时传祥》,去探寻时传祥的生前身后。 (板书:《寻找时传祥》孙德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 大 茫 人世 打 然 饼子 2、了解文体特点、作者及写作背景。 ①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属于新闻作品。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消息或时事报道,更注重时间的及时、事件的突发;通讯、报告文学更看重事件的本质与升华。 ②孙德宏,辽宁盖县人,1962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现任《工人日报》编委。 《寻找时传祥》是《工人日报》在1994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 “重访精神高原”就是报道五、六十年代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发掘这些劳模身上仍然闪烁着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这篇通讯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如何理解“重访精神高原”活动 明确:“精神高原”形象地比喻高尚的精神特质,“重访”蕴含着重新发掘曾经辉煌过、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劳模精神。当然,时隔多年以后再来写他们,必须赋予其新的内容,也有其新的目的。阅读文章时,要仔细体会这一点。 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时传祥的经历及遭遇。 明确: 1958年 增加工作量 1959年10月26日 出席“全国群英会” 1964年12月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5年国庆 当选北京市观礼团副团长 1971年 成了“工贼” 被遣送回老家 1972年10月26日 病危时,感念刘主席 1973年春节 听闻刘主席逝世,精神失常 1975年5月19日 去世,享年60岁 时传祥,曾经因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正直本分而成为劳模,国家主席与掏粪工人诚挚的握手掀起了“掏粪热”,掏粪也因为劳模成了光荣的劳动,时代凸现了时传祥。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也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时代摧毁了时传祥。 4、课题“寻找时传祥”中为什么用“寻找”一词 明确:“寻找”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本分;二是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入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 5、小结:这篇通讯开掘了一个深邃的思想和重大的主题,即今天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时代是应该变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待人的道理不该变;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的人,实实在在于活,本本分分做人。 三、再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讲析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部分。 提问: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了这篇通讯的背景资料,为后文人物故事提供环境。 提问:本段交代了什么样的环境? (讨论) 明确:交代了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一个掏粪的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寻找时传祥”也就是要找回做人的良知。(教师结合文化大革命为学生解疑) 提问:文中第一部分交代了两个时间:一个是“三十六年前”、一个是“十六年前年”,这两个时间分别代表着什么? 明确:“三十六年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