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692512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导学案

日期:2025-04-2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24次 大小:1605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3课,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
  • cover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导学案 【课程标准】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学习目标】 1、 认识)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2、 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感受共产党人的智慧。 【预习要求】 1、阅读教材、划书: (1)用_____线划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原因、时间、领导人、结果、意义); (2)用~~~~线划出孟良崮战役(时间、指挥者、地点、结果); (3)用====划出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间、领导人、意义)。 2、学习任务: 实验班:完成第23课的在线微课(预习)。 非实验班:完成本纸质导学案。 【预习任务】 根据思维导图,阅读教材,思考本课所讲知识处于哪个历史时期?并完成思维导图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①撤离延安: 年 月,国民党25兵力进攻延安,中共中央采取 的战略方针,主动撤离延安。 ②主要领导人; 、 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战场。 ③结果:西北野战军在 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对 解放 区的重点进攻。 ④意义:极大地鼓舞了_____。 【预习检测】 1.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向哪个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 A ) A.陕甘宁 B.山东 C.晋察冀 D.鄂豫皖 1.右图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是 ( B) A.长征时 B.国民党重点进攻时 C.反”围剿”时期 D. 反“扫荡”时期 【课堂探究1】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有;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我们退出延安不是逃避,而是诱敌深入,依靠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的地形,大打人民战争,集中优势兵力寻机歼敌。” ———毛泽东 材料二:看下表:在解放战争之初,国共两党力量众寡悬殊。 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回答中共为什么要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原因: 二、孟良崮战役 读一读陈毅元帅的诗,结合课本第二目内容,讲一讲与此诗有关的故事。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陈毅 【预习检测】 1.“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人物中谁与此诗句提及的战役有关 ( C ) A.贺龙 B.彭德怀 C.陈毅 D.刘伯承 2.孟良崮战役发生在下列哪一个解放区(B  ) A.陕北解放区   B.山东解放区 C.中原解放区   D.华北解放区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材料一: “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毛泽东 回答问题:这一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是谁领导的? 时间: 领导者: 【预习检测】 1.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B ) ①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 ②孟良崮战役开始 ③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2.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是( D ) ①彭德怀 ②贺龙 ③刘伯承 ④邓小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略意义是( B ) A.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B.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 C.消灭了大量敌军 D.严重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 【课堂探究2】 “百万旌旗大展开,蒋匪到处成飞灰。空心战术今已矣,重点进攻安在哉?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 ———陈毅 上述材料节选自陈毅同志于1947年12月写的一首诗,诗中盛赞了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其中“江汉飞传刘邓捷”即指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思考:19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