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⑵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⑶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2.过程与方法: 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的破败,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以及人与人之间形成等级、冷漠、隔阂的现实,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⑵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21·cn·jy·com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理解课文中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阅读感悟 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 师:上堂课我们梳理了《故乡》的情节结构,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哪三个部分? 生齐答: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师:回到故乡,“我”遇到了一些家乡的人,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本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课文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找出他们的身上变化,并思考人物变化的原因。 二、合作交流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杨二嫂是衬托人物, “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21cnjy.com 2、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看看他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文中闰土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填表) 明确:少年闰土:12~15、18、23~26、30;中年闰土:59、60、62、64、66、71、72。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 动作语态 手捏钢叉 向猹尽力刺去 很高兴 说话脱口而出 滔滔不绝———活泼机智 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只是摇头 默默地吸烟 说话吞吞吐吐 断断续续———苦不堪言、麻木迟钝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淳朴的友谊 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对生活的态度 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无忧无虑,快乐纯真 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3.合作探究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合作讨论并归纳: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 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分析杨二嫂 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2·1·c·n·j·y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