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717647

八下第18课《阿炳在1950》(课件+教案)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41464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下,18课,阿炳在1950,课件,教案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阿炳在1950》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文字稿特点。 (2)理解同期声有多人,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绍阿炳的叙事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细读课文,了解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的特点。 (2)梳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阿炳的生平及他对我国二胡艺术艺术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对人物命运进行理性思考,理解阿炳生活经历和艺术生涯。 【教学难点】 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二泉映月》,学生谈感受。教师简介《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和真实写照,作品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道:“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二、人物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乳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道士们做道场的乐器竹笛、三弦、二胡、琵琶等乐器逐渐全都学会。十五六岁时,已成长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1928年,双目失明,人们从此习惯地叫他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也变卖一空,他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度过的。阿炳演奏的许多乐曲,都是他自编的,《二泉映月》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1教育网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 2.字词注音 无锡(xī) 勒(lè)令 便携(xié)式 稀(xī)罕 纯粹(cuì) 衣钵(bō) 寡(guǎ)妇 糯(nuò)米 推荐(jiàn) 琵琶(pí)(pá) 3.词语解释 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和风细雨:比喻方式温和,不粗暴。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高山仰止:愿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景仰之情油然而生。21·cn·jy·com 4.了解电视专题片文字稿 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可视为报告文学,它在报道上首先是声画结合,其次是解说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叙事,另外,电视专题片在报道深度上有别于一般新闻报道,它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对事件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提示和升华主题。 5.文题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195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一年是阿炳人生在世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9月2日晚上,民间音乐家祝世匡和黎松寿录下了阿炳的二胡曲 , 使阿炳的音乐得以传承。 五、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3段),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为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21cnjy.com 第二部分(第24-38段),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略写阿炳病故。 第三部分(第39-49段),主要写抢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