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730092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1286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 cover
第2课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的体裁是传记,文章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教学本文可以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为主。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谁取得的学位最多?胡适:一生取得35个博士(包括名誉博士)学位。 作者: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 胡适是安徽绩溪人,1891年出生于上海。原名嗣穈(sìméi),字适之。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胡适故居(配图) 父亲胡传 母亲冯顺弟 1904年(13岁)赴上海,入梅溪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留学时期(配图) 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和李大钊、陈独秀主办《新青年》,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为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影响极大。———北大时期(配图) 1938年出任中国驻美国大使 抗日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1957年旅居美国———在纽约(配图) 1958年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配图) 胡适著作:胡适一生著述宏富,在多方面有巨大成就。1917年,发表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最早尝试白话新诗的创作,1920年出版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最早的话剧《终身大事》;在《红楼梦》研究中创立新学说,被称为“新红学”。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著有:《胡适文存》(三集)《胡适论学近著》《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胡适著作(配图) 胡适墨迹(配图)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断定:胡适这位大师的身后,一定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下面我们学习胡适的文章——— 我的母亲 ———胡适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先找出哪些段落写母亲,再想其他段落写什么?1.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及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第1—3段);2.主体部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第4—13段) 第二部分写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怎样教育和管束我;第5—7 怎样对待败子大哥;第8段 怎样对待不懂事的嫂子;第9—11段 怎样对待浪人五叔。第12段 领起第二部分并在两部分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第四自然段: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阅读前3自然段 朗读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诌诌(zhōu)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méi)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