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38676

安徽省池州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42964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安徽省,学期,版含,扫描,试题,语文
  • cover
池州市普通高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卷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 要貢献。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形成的是以神为本的 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它的思 想来源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同时也受到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从中国传回去的人本文化的影响。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有两个重要储统。第一个是“以史为鉴”。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 古为鉴,可知兴替”,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历史著作在全世界是最系统、最完 备的,仅正史就有二十四史或者说二十五史,还有很多野史和辅助性历史资料。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 神就是通过“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是这个传统的一个成果。商灭夏,周灭商,在历史上被称为“汤武革 命”。夏商两代的历史给周王朝非常深刻的启示。以历史为借鉴,周王朝一开始就认识到一个重要的道 理:“天命靡常。”那么,天命是如何变化的,又根据什么变化呢 《尚书》里记裁了周人对历史的总结:“皇 天无亲,惟德是辅。”周人提出了一个重要观念———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国家治理者要努力地、快快 地提升自己的德行。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即决定命运和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力量 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上天是根据民意来行事的,“王者以民为天”。中国文化里的天不是简单地 指天空的天,也不是一个造物主的天。天的含义很丰富,是自然而然天道的天,也是代表民意的天。中 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点在于人不是受外在力量主宰的,而是靠自己德行的提升来行动 中国文化中的第二个重要传统是“以天为则”。中国人非常强调以天地为榜样,向天地学习。传统 上用“德配天地"来費扬孔子。圣人的品德能够与天地相配,与天地一样高明博厚。人绝对不能妄想去 做万物的主宰,而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地是这样的广大无私、广 闼包容。人们首先就要学习天地的这种品德。同时,天地也是非常诚信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 之者人之道也。”人道是从天道学来的,天道诚,所以做人也要诚。人不仅要向天地学习,还要向万物学 习。唐代白居易的名句:“高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要人们学习小草坚 韧不拔的生命力。中华传統文化中很多人提到要学习的物,就是“水”。古书记载,孔子遇水必观,非常 注重向水学习,因为水的品德太多了。老子也说:“上善若水”。水总是往下流,瞽润万物,却从不居功自 傲,也不要求回报;水能够包容万物,却没有自己的形状,而是臨器赋形。这彰显了“道”的精神。 纵观近几百年来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或社会的美系、人自身身心的关系出现了各种各 样的紧张,这与传统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式徼颜有美系。現在亟須重振这种精神,正磅阐释和弘扬中华 文化中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将它贡献给世界 (选自楼字烈《中华人文精神的两大传统》,《人民日报》2016年7月18日) 【F-017】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