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52张PPT。废墟的召唤宗璞废墟的召唤 只要有自然,有生命,就有对 自然的感悟,就有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宗璞有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听到废墟“留—留———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 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此,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 --雨果 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全盛时占地5200多亩,周长十多公里。然而不幸的是,这座名园于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动掠焚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惨痛的一页。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火烧圆明园耻辱的历史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形成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园内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为东方文化的艺术宝库。1860年10月6日,圆明园遭受了英法联军疯狂劫掠,一万多英法官兵个个满载而归。10月18日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放火,余烟月余不息,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如今的圆明园惟有几根石柱还立在那儿,俯瞰着残垣断瓦,如同一座纪念碑。 被毁之前的圆明园养雀笼照片 被毁之前的圆明园大水法大水法遗址今昔圆明园看了这些图片资料,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 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耻辱的历史当时宗璞在听说圆明园要重建的时候,就跑去看了一下,然后她又想写下自己对圆明园的意见,于是,她三次到圆明园去体会、去思考、去感悟,写下了这篇文章———《废墟的召唤》,今天就走进这篇文章,看看宗璞要告诉我们她对废墟的印象,看看她再废墟面前所激发的思考。 宗璞,原名冯钟璞,北京人,是大家熟悉的当代女作家,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废墟的召唤》写于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之际。文章包含着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和渴望投身变革的志向。作者及背景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废墟的召唤”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怎样一个废墟? 2、面对废墟,作者产生怎样的联想?你能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 3、“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4、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写作顺序,请理清文章的脉络 废墟 甲胄 停滞 凝固 充塞 嗫嚅 迤逦 妲己 褒姒 蘸着 绮辉 宗璞 字词积累zǎozhòuyíngniè rúqǐxī sū yǐ lǐ 甲 胄: 奇耻大辱: 理直气壮: 铠甲和头盔。极大的耻辱。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红体字注音海藻 甲胄 远瀛观 嗫嚅 绮辉 窸窣 迤逦解释词语整体感知,心有提纲题目入手《废墟的召唤》指的是哪? 写了什么 内容?召唤了什么?写什么?“废墟”———圆明园的景 “召唤”———改革,振兴情融于景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