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46993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4次 大小:16401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云南省,第二次,版含,Word,试题,语文
  • cover
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测试(二)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服饰的防护功能对人体是生理上的保护,是为了生物个体生存而穿衣的,是为自己穿的,那么,服饰的这种社会功能则完全是穿给别人看的,是为别人穿的。人们通过服饰这种人体的外包装物向社会传达各种信息,如穿衣者的社会所属、阶层、等级、富有程度、文化水平审美趣味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服装是一种“非语言性的信息传达媒体”。关于服装的这种社会功能,中国和西方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如同中国人很早就以服装来“辨等威、显贵贱”,用森严的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的社会行为和权限,“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服装的象征标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西方人也同样重视这种社会功能,如古罗马的“托加”,就是只有罗马公民才能穿的衣服,具有一种“身份证”的作用,而且,就像“十二章”纹饰只有在中国皇帝的祭服上才能使用一样,有金线刺绣纹饰的紫红色“托加”也只有罗马皇帝才能穿用,凯旋的将军也被赐用,但只限在凯旋时或庆典时“借用”。 服饰的装饰审美功能是人类穿衣行为的原动力之一。这种美化自身的原动力又可追溯到人类两性相互取悦、相互吸引这种最为原始而又是永恒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社会需求。异性吸引说是服饰起源的学说之一,这种学说认为:人类之所以要穿衣,是男女两性相互为了吸引对方,引起对方的好感。我国历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史》第十三章中说:“案衣服之始,非以裸露为亵,而欲以蔽体,亦非欲以御寒。盖古人本不以裸露为耻,冬则穴居或炀火,亦不借衣以取暖也。衣之始,盖用以为饰,故必先蔽其前,此非耻其裸露而蔽之,实加饰焉以相挑诱。”认为人类穿衣的动机是为了装饰自己,吸引异性。“人为悦己者容”,就是说人装饰美化自己就是为了取悦于自己喜欢的异性。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各国,人同此心。 服饰的容仪功能是其象征、标识功能的延伸,这种功能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规范行为的重要作用。孔子在《大戴礼·劝学》中说:“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把服饰看作一个人能否立足于社会的大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自己创造的文化形态当中,形成了一系列伦理规范、着装规范和行为规范,正是这些规范,限制、制约并塑造着中国人的形象和生活方式。同样,西方人在自己的文化形态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伦理要求,有自己对于着装的容仪标准。这些也同样支撑着西方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秩序,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尽管中国和西方所形成的这些规范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但其出发点和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从中、西方服饰的形态上来考察可以看出,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从衣服的裁制方式上看,中国的衣服始终是以直线裁剪为特色的,其形态是宽衣型的,衣服与人体之间有一个较大的空间。上衣、袍子制成后放在那里,呈“T”字形,裤子呈“人”字形,裙子是一块扇形的布片,是围裹在身上的。这样的形态与现在的西方服饰那立体的体形型完全不同。但西方这种按照人的身体形状裁制的衣服形态是13世纪以后才形成的。在13世纪以前,中世纪的衣服、古代的衣服也大多都是直线裁剪的,除了像古希腊的“希顿”、古罗马的“托加” 那样,是用一块布在身上披挂、缠绕来完成其穿衣的效果以外,无论是古埃及的“丘尼克”,古罗马的“丘尼卡”、“达尔玛提卡”,还是中世纪男女造型相同的宽松长袍“布里奥”,也都是“T”形的直线裁剪的衣服。所不同的是:中国的衣服是前开式的,而西方的衣服则是贯头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