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8课《〈庄子〉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 2、积累文言词句,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4、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合作交流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的寓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做事要考虑后果,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才能成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把握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庄子的资料,结合“思考与练习”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一位有才能的人,虽然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拒绝到楚国做高官。他就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这节课,我们走近庄子,学习课文《〈庄子〉二则》,来感受庄子的思想。板书课题《〈庄子〉二则》。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 2、积累文言词句,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说说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关于《庄子》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3、读准下面重点字的读音: shū dùn záo 倏 浑沌 凿 qiào shěng shì 窍 渻 恃 四、学习经典,获得启示 学习《浑沌之死》 活动一、诵读经典,疏通文意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按照下面的步骤学习,看谁回答的问题又快又准确?我们将评选学习小能手哟! 1、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浑沌之死》的朗读录音,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文章的朗读节奏。然后简单说一说这个故事中有哪些神?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21教育网 点拨:故事中有“倏”“忽”“浑沌”三位神,讲的是“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解释下面重点词语的意思。 为:是。 倏、忽、浑沌:人名,具有寓言性质。倏和忽是短暂的意思。浑沌即纯朴自然之意。 时:常常,时常。 相与:一起。 善:好。 谋:商量。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视听食息:看、听、吃、呼吸。 3、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南海之帝 相当于“的”。 待之甚善 代词,指“倏”和“忽”。 浑沌之地 相当于“的”。 浑沌之德 相当于“的”。 尝试凿之 代词,指“窍”。 4、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然后向全班展示。 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