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835899

17.诗词五首 (课件+教案+音频)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72248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诗词,五首,课件,教案,音频
    诗词五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能力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3.情感目标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一、导语设计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师补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3、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俄顷(一会儿) 漠漠(灰蒙蒙的)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突兀(高耸的样子) 洒(散落) 罥(挂) 忍能(这样) 向昏黑(渐进) 衾(被子) 何由彻(彻晓、到天亮) 寒士(贫寒) 见(同现) 4、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可以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总结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四、诗歌赏析 1、赏析诗歌 逐层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想像每节情景。 ⑴读第一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 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⑵赏析第二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 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焦急而又无可奈何) ⑶赏析第三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