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836152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3

日期:2024-05-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3次 大小:2771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中,人教,新人教,打包,导学案,2份
    《寡人之于国也》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课 题 《寡人之于国也》(必修三第三单元)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3.体会孟子在文本中体现的观点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重难点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 一、基础知识(字词、成语及句式、句子意思理解(至少两句),形式为习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归纳其中的字词、成语及句式,教师就布置句子意思理解为作业) 二、阅读引导(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注重整体的感知和文本重点内容的初步理解,形式注重文章的表现方式或表达技巧;形式为任务驱动(即以问题为任务,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对文本阅读的引导)) 问题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问题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问题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拔高部分。将学生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以批注或者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并能产生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问题) 质疑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质疑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质疑3 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我的疑问: 【探究案】 探究一:1、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探究二:探究二:2.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探究三:读孟子其他方面的学说,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感受 【训练案】(或等拓展) 一、综合训练(知识迁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④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⑤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①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②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③雉兔者:这里指猎人。④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⑤阱:陷阱。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囿方四十里 方:方圆。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C.于传有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D.不亦宜乎 宜:合适,适宜。 (2)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4)翻译句子。 A、若是其大乎? B、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二.构建知识体系:(我的体会) 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探究案】 一、基础知识(略) 二、阅读引导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参考答案: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