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913070

我心归去 导学案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4次 大小:1398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我心,归去,导学案
  • cover
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 我心归去 崔云 【理论支持】 《我心归去》,说的是故乡,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她的内蕴,体悟她的情感,领略她的风采,真正把美好的东西沉淀到心里去?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意蕴?结合散文的文体特点,根据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论,“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本节课拟让学生在不停的读中渐渐地去感受本文语言外表下的内涵,体会语言外表下包含的情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慢慢的浸润往往有很大的渗透力;要把握学生心理,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从内心之中发挥出学习的最大潜力。这种方式很便于内容比较艰深,理解比较困难的内容学习,实现高效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研习文本,体会出作者的家园之思和家园的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品味和揣摩富于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拓展、联类相同题材的资料,对课文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阅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 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获得自己对故乡内涵的解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延伸 识记字音 一幢 ( ) 人影幢幢( ) 钥匙 ( ) 悲怆 ( ) 眷顾( ) 墟场 ( ) 贫瘠 ( ) 逃遁 ( ) 麦穗( ) 囚禁( ) 烙印( ) 模样( ) 矫饰( ) 熠熠( )闪光 魂牵梦萦( ) 二、知人论世 韩少功,1953年元旦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68年初中毕业时,仅15岁就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汨罗县汨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在农村,劳动之余写些对口词、小演唱、小戏曲,1974年秋调到县文化馆任创作辅导员,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多有作品问世,并引起一定社会反响。《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别获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大学毕业,到湖南省总工会工作,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副总编。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6月发表中篇小说《爸爸爸》,亦引起一定反响。同年到湖南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8年调到海南省文联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90年调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另有译著两本。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知识青年生活和农村生活,以思想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被翻译成英、法、俄、意等多种外国文字。 三、写作背景 《我心归去》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文章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四个小节,写自己在法国圣·纳塞尔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第二部分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四、整体感知 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思考“我心”是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 2. 我所处的法国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故乡又是怎样的现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课内探究 一、导语设计 《乡愁四韵》,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自古以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可谓车载斗量。作者们借助各种表达乡愁的物象,写尽了乡愁之痛,让人叹为观止。文章的作者或借“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