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958904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音频)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66850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24张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培养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 1.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效果。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一位同学做了“我所知道的丁肇中”的预习笔记,请你帮助补充完整。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 家,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粒子获 奖。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物理学诺贝尔物理学丁肇中( ) 不知所措( ) 彷徨 (   ) 华裔 ( ) 论语 ( ) 儒家 ( ) 朱熹( )    zhàocuòyì lún rú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páng huángxī(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3.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求知,这里指得到知识。(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的样子。 4.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呢?“格物致知”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呢?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中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5.编写阅读提纲。(提示: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第2~5段):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原因。 第二层(第6~12段):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提出实验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问题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弘扬?为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2.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怎样的?  问题二: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论点是什么?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1)引用论证(引证法)。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三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七条目。 (2)举例论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