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4016148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1223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张
人教
,
九年级
,
上册
,
单元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21教育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21cnjy.com 【教学设想】 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 21·cn·jy·com 【教学方法】 发问与质疑式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证明,从而归结引申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问题:作者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论证: 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一自然段)。 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自然段) 4、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极其重要意义。(第13段) 论证方法:讲道理、举事例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评析文章 准备:课前预习给出下列三个问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样理解作者衷心倡导的科学实验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远意义? 指导学生仔细透彻地研读课文,自行提出问题,多渠道查找资料,编写短文或发言提纲。可以以同观点小组结合的形式,合作写文。 参考提示:对下列每一个问题,你分别持什么态度?是全部赞成、部分赞成还是完全反对?可以用举事例或讲道理的方法来清楚地阐述见解,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A、关于作者的论点: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来说,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证。 C、关于作者的论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课堂实施: 第一步骤:小组交流,选出见解最独到、观点最鲜明、表达最通畅的发言或文稿。 第二步骤:全班交流,相同观点的整合和不同观点的碰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2025-10-17)
统编版语文(2024)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2025-10-17)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2025-10-17)
5《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025-10-17)
七上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专题训练(含答案)(2025-10-17)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