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022674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1课《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1267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1课,七律 长征
  • cover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知识) 2. 品评诗句,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能力) 3. 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 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方法】朗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背景导入:同学们,70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军史奇迹。有一个伟人带领一支队伍,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十一个省,行程二万五千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长征即将结束时,他写下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板书:七律 长征) 2. 解题 “七律”即七言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分为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点名诗中所写的内容。 3. 预习展示 你对长征了解多少?《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哪几件事?你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吗? 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 小结: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为了北上抗日,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跋山涉水,翻过了五岭,突破了乌江,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教学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设计意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同时给学生创造学习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尤其课前预习的主动性。) 二、初读感知,理解诗意 1. 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2.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整体感知诗意。 逶迤 磅礴 等闲 开颜 这几个词你理解吗?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出你对这几个词的理解吗? “逶迤”要读出曲折绵长之意,“磅礴”要读出高大雄伟之势,“等闲”要读出轻快豪迈之意。 3. 听录音,反复跟读,注意节奏、重音及韵脚,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学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掌握朗读律诗的方法,不但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同时,朗读的基础上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三、研读想象,再现画面 1、诗中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五幅威武雄壮的图画,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毛主席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精心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图。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通过联想和想象,用一段文字描述长征途中典型的场景和事例,充分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自主探究 交流展示。 3. 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一个个感人的画面。 (1)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欣赏五岭、乌蒙图片,了解背景资料:连绵起伏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只不过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的代表。据美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