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022978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秋水》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1212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课
  • cover
《秋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4、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并巩固“泾、涘、望洋、少、轻、殆、大方”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2、理解庄子文章的主观创作意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走进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21cnjy.com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③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④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⑤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三、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①②③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当他看到自己水势浩大,冲决而行,使人“不辩牛马”,觉得自己力量无穷,是对自我的不切实际的评价。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当他发现到了海边,那海水更其壮观,“不见水端”,寥寥数语,一片无际无涯的水的世界,让他大吃一惊。不得不承认自己水势太小了,故有此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从眼前的对比中,发现了自己并不是“天下第一”,更为此前自己的自我评价而汗颜。也使他有了新的认识,亦即世界的无限。 ④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⑤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⑥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⑦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⑧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四、总结、扩展 人要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知耻近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但是,如果知人论世,我们发现,庄子的本来创作意图不是如此的。我们学的只是《秋水》开头的一段。 五、小结 同学们,庄子的思想的确在先秦时代显示了独特的哲学价值,表现了他独有的人格追求。但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时代却要求我们不能“无为而治”,相反,作为莘莘学子,我们更应该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为自己充盈的美好人生而奋斗。21教育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