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北京市全市平均降雨170毫米。这是继195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观测到的最大值。而数据表明,同一时期城市汛期雨量增加了三成。不过,灾难从来不是形单影只。据了解,除北京外,西北地区也出现大量降雨。业界也对北京本次暴雨给予了不少解释,其中,有气象专家猜测,2012年以来的降雨变化包括北京这次创纪录的降雨,可能与今年处于“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的转换有关。 思考:“厄尔尼诺”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 一、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1.海气间的物质交换 (1)水分交换 太阳辐射→海水_____→水汽进入大气→_____海洋 (2)气体的交换 海水不仅可以吸收_____,还可以通过海洋中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_____。所以,海洋对于大气中的_____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固体物质的交换 陆源物质、火山物质和宇宙物质等通过_____进入海洋,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来源;同时,海洋中的固体物质也会进入_____。 2.海气间的能量交换 海洋通过向大气输送_____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通过向海洋提供_____,引起海水运动。 2012年7月25日,台风“韦森特”袭击香港,之前香港有关部门发布了自1999年以来级别最高的台风警报。台风活动属于海气相互作用吗? 二、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1.厄尔尼诺现象 (1)含义: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异常_____的现象,大约每2~7年发生一次。 (2)影响 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海面水温_____,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_____大量死亡,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_____。 西太平洋:赤道西太平洋降水_____,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出现严重_____。 2.拉尼娜现象 (1)含义: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异常_____的现象。 (2)影响 太平洋东岸:海水表层温度逐渐_____,降水_____,易出现旱灾。 太平洋西岸: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较正常年份_____,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_____灾害严重。 教材图1-3-1 1985年和1986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 该图用分层设色的方式展示了两个不同年份赤道东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的分布情况。结合图例不难看出正常年份该海区海水温度较低,而在厄尔尼诺年该海区的海水温度明显偏高。 答案:一、1.(1)蒸发 凝结 (2)CO2 CO2 CO2 (3)大气 大气 2.热量 动力 思考讨论 提示:台风的形成需要从热带海洋上吸收大量的热量和水分,然后又以强风和暴雨将能量释放出来,所有台风活动属于海气相互作用。 二、1.(1)增暖 (2)升高 鱼类 洪涝灾害 减少 干旱 2.(1)下降 (2)降低 偏少 偏多 洪涝 知识点一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由于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的差异,导致大气产生高低纬间的环流;海洋与陆地对大气加热的差异,则形成季风环流。同时,大气的运动以风力的形式作用于海洋,促使海水运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定规律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它们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间传输,从而维持着地球上的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例题1】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完成下列问题。 (1)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 C.气压带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2)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 )。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 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 C.大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