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106446

第9课 词两首课件+朗读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60329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9课,两首,课件,朗读
    课件37张PPT。词两首9本课将学习两首词:《如梦令》《渔歌子》。1.学习目标 2.走近作者 3.相关资料 4.字词精讲 5.读懂课文的金钥匙 6.课文解读 7.读懂课文的金钥匙答案8.课文结构 9.课文主旨 10.课堂拓展 11.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12.当堂检测 13.课后作业布置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如梦令》。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重点)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难点)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主要作品:《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张志和: 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金华(今属浙江)人。先后任待诏翰林、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尉等职。 主要作品:《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太易》二十五卷,已佚。有《渔父词》五首、诗七首传世。词  也称“曲词”或“曲子词”,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诗。隋唐兴起,到宋代达到全盛。藕( )花上下结构: 藕ǒuxīnɡ(兴旺) xìnɡ(高兴)sài(塞外) sāi(塞满) sè(堵塞)溪边的亭子。 太阳落山的时候。 荷花。 微风。 不一定要。 大醉。 乘船而回。 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溪亭: 日暮: 藕花: 斜风: 不须: 沉醉: 回舟: 蓑衣: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两位作者在词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什么? 串珠问题: 1.“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两句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2.词中的渔翁在这样的雨天里为什么不回家呢? 3.“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有什么含义?《如 梦 令》《渔 歌 子》如 梦 令 常①记②溪亭③日暮④,沉醉⑤不知归路。 兴尽⑥晚回舟⑦,误入藕花⑧深处。 争渡,争渡,惊⑨起一滩鸥鹭⑩。①常:经常,常常。 ②记:记起。 ③溪亭:溪边的亭子。 ④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⑤沉醉:大醉。如 梦 令 常①记②溪亭③日暮④,沉醉⑤不知归路。 兴尽⑥晚回舟⑦,误入藕花⑧深处。 争渡,争渡,惊⑨起一滩鸥鹭⑩。⑥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⑦回舟:乘船而回。 ⑧藕花:荷花。 ⑨惊:惊动。 ⑩鸥鹭:泛指水鸟。译文: 我常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的亭子里游赏,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因为喝得大醉而不知道回家的路。 尽情地游乐过后,天黑往回划船,却糊里糊涂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成群地从水面飞起。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前两句先以“常记”总领全词,导入回忆,引出事件、时间、地点,再写状态。 “沉醉”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沉醉”反映了词人心情愉快。同时“日暮”与“醉”为下文的“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描绘埋下了伏笔,使“误入”显得合情合理。渔 歌 子 西塞山前白鹭①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⑤细雨不须⑥归。①白鹭: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②鳜鱼:体侧扁,背部隆起,黄绿色,全身有黑色斑点,口大,鳞片细小。 ③箬笠:箬竹的篾或叶子制成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⑤斜风:微风。 ⑥不须:不一定要。译文: 西塞山前的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翔,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在微风细雨中垂钓,乐而忘归。两位作者在词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什么? 《如梦令》描绘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