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114924

7.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1214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一朵,杏花,课稿
  • cover
7.《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一朵杏花》。(板书课题)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九部分。 一、说教材 《第一朵杏花》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第一朵杏花》这一课主要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教授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本文的写作特点是语言简练,层次清晰,很好地体现了单元特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与训练。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是他们的阅读训练不够丰富,在体会文章准确地运用词语、恰到好处地表达方面还处于学习和积累的阶段,这是他们的薄弱环节。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篇课文与三年级学生的特点等,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绽”等字,学会“株”等字。理解本课新词。 2.朗读课文(或背诵、复述等)。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为: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合作意识。 六、说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七、说教学时间 1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设计了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理解感悟、课堂小结、作业延伸5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我准备谈话导入,导入语是“同学们有写日记的习惯吗?你能说说你的日记记录的是什么吗?同学们的日记有的是记录这一天最高兴的事或者是不开心得事,也许是自己内心的小秘密。同学们看这句话“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摄氏度,最低零下7摄氏度。”这日记是以为老人在逝世的前一天用颤抖的笔写下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呢?这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大家能告诉我是谁吗?大家想不想知道关于竺可桢爷爷的更多的故事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朵杏花》。” (这样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课题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 首先提出问题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习朗读。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课文中的生字词、难读的词、句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21·cn·jy·com 2.读完课文后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下面几个问题,ppt出示问题: a.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b.课文写了几次看花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间? 接下来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回答问题。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步的理解感悟打下了基础。) (三)理解感悟 1.分步理解 学习1—5自然段,注重对个别词语的理解,比如“又”,“数了数”等。 着重学习第三自然段:“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为,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习惯”一词。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竺爷爷研究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21教育网 学习第6—15自然段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