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116038

1.2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 课后检测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5191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环境,题的,产生,危害,课后,检测
  • cover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2013年4月9日伊朗发生地震,造成的损失巨大 B.臭氧层出现空洞,危害人体健康 C.2009年至2013年云南发生的连续五年干旱,造成历史上少有的严重旱灾 D.我国北方春季频繁出现的沙尘天气,使大气污染加剧 【解析】 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属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地震、洪涝、干旱等。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B项臭氧层出现空洞,是由于人们生产、生活大量释放氟氯烃化合物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影响人体健康。 【答案】 B 下图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完成2~3题。 2.关于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随人口增加资源储量减少 B.随人口增加环境污染加剧 C.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上升 D.随人口增加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3.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途径有(  ) 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②严格控制各种资源的使用量 ③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 ④实现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2题,读图可知,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储量减少,环境污染先加剧后减轻,工业产值先上升后有所下降,粮食产量上升。第3题,协调人口和环境的关系,要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控制人口数量,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答案】 2.A 3.C 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4~5题。 4.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 D.丁、丙、乙、甲 5.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并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类环境问题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4题,从环境问题在我国南方的分布来看,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酸雨危害集中在四川盆地、珠三角、长三角及浙江、福建沿海等地;西南地区、横断山区森林锐减;水体污染严重的地区是长三角、太湖流域等地。第5题,森林锐减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量减少,并使多种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答案】 4.B 5.C 近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读图并回答6~8题。 6.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7.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8.臭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碳氧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B.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C.人类大量砍伐热带雨林 D.太阳活动会导致臭氧降至最小值 【解析】 第6题,臭氧层空洞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均有表现,尤以南极地区最为严重。图中信息表明该群岛位于南美洲的最南端,应该是受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影响而造成的环境问题。第7题,臭氧层位于大气的平流层,臭氧能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生物免受其伤害,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平流层中上部的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上升。第8题,人们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此外,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也会减少臭氧量,但不一定使臭氧含量降至最小值。汽车尾气排放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但不消耗臭氧。砍伐森林,会使二氧化碳增加,不会减少臭氧含量。 【答案】 6.B 7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