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128290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透析(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8次 大小:3759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透析
  • cover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参考答案】BE 解答此题应把握诗歌思想内容。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应从诗歌的标题、注释、意象、句法、和题材五个方面入手。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1)用春蚕食叶比喻(描摹)考场内考生笔落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比喻)(2)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以响衬静)(3)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技巧。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顶针、反问、双关、反语;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用典;表达方式有 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构思技巧: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解答技巧的题,应熟悉各种手法的特点及一般作用,再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分析。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2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闭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答案】BE 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答案】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