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149644

11《地下森林断想》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日期:2024-05-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4次 大小:614412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地下森林断想,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课题 地下森林断想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了解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感悟人生真谛。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的写法特征,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地下森林吗 地下森林 又称火山口森林(看左边组图)。这是由于火山口的内壁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剥蚀,与火山灰等物质一起变为肥沃的土壤,而衔着各种植物种子飞越火山口的群鸟,则成为天然播种者,如此天长地久,火山口的内壁上,终于长满了树,形成了森林。如此特殊的地质奇观,在作家张抗抗的笔下,它会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地下森林断想》。 听。 用地下森林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题目解读 “断想”就是片断感想,是文学艺术爱好者在见 到某情景时的妙手偶得。这种断想常常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者把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结合起来,使景与情融合在一起,形成含义隽永的优美文字。 笔记。 了解“断想”的含义。 初读感知 从文中你看出地下森林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生长历程?点拨:①毁灭、沉寂、没有生命;②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③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④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2、地下森林在成长过程中经受了哪些不公平的待遇?点拨:瘠薄的土地(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 层化作了泥土)、没有阳光和寒冷(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3、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第一部分(1~2段):(描写森林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惊讶的感受。第二部分(3~20段):(断想部分)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森林部分)亲眼所见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的状貌,还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听,并交流看法。 感知课文中浅显的内容。 作者介绍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主要作品有:《爱的权利》,《隐形伴侣》。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有才华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 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地下森林断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来的。 了解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字词积累 生字积累瘠薄(jí) 沉湎(miǎn) 孱弱(chán) 愤懑(mèn) 黑黝黝(yǒu ) 灼人(zhuó)万籁俱寂(lài)携带(xi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