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179892

7《马嵬》(其二)课件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6380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马嵬,其二,课件
  • cover
课件24张PPT。马 嵬(其二)马 嵬(其二)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1、这首诗就是作者途经马嵬驿,咏马嵬之变这一历史事件而作,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 弄清史实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长恨歌》 《过华清宫》《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长恨歌》?问2:唐玄宗此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作为唐玄宗,历经了大唐盛世,已经做了四十五年的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威严,但一旦发生兵变,他却遭遇逃亡的苦难境遇,同时在马嵬驿官兵哗变,“六军不发”逼迫他杀死杨贵妃,当年誓盟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了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作为皇帝,君威丧失殆尽,甚至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不能保护,怎不令一个皇帝、一个男人痛心,伤感呢? ? 辨析态度 2.作者对玄宗之悲有何态度? 讽刺批判? 马嵬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李商隐怎么看? 一个女人是无法颠覆国家的,正是玄宗晚年的昏庸、沉迷美色才导致了安史之乱。 问1:《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的角度说说“讽意至深”吗? 对比。 诗歌的每一联都包含着鲜明的对比:贵妃已死与海外招魂的对比;今生已了与来世难知的对比;承平年代鸡人报晓与奔亡途中军旅鸣柝的对比;长生殿里七夕盟誓与马嵬坡前六军驻马的对比;长为天子不能保住一妇人与民间夫妇白头偕老的对比。这一系列的对照寓有深长的意味和沉痛的感慨,处处寄寓对玄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惋惜与指责。 分析技巧小结上面讲内容的过程,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 从局部上,倒叙突出因果.? 倒叙分析写作意图 作者抒发思古之幽情,都是有现实意义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深入挖掘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 写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热衷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受牛李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写作意图唐玄宗对于作者而言是古人,马嵬之变对于李商隐而言算是一段历史,所以作者很可能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思考:今人的启示?给人痛苦的不是痛苦,而是快乐! 给人快乐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年湖北卷) ????????????????? 华清宫?   吴融 ???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 过华清宫   李约 ???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链接高考答案(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