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180202

人教版七上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4-3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1401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 cover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视频,提问学生;这部影片我们同学看过没有,这里面有什么人物,所谓的《三国演义》那么这三国是怎样形成的,你想不想知道,学生回答“好”,那么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由此导入新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5.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二、学生分析 (一)我所执教的初一(11)班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形成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为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能力目标的培养提供了可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三、教材分析 (一)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历史事件跳跃性较大,官渡之战的背景没有详细交待,这对学生理解这段历史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六、设计思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