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19277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4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1234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蒹葭,关雎,两首,诗经,下册
  • cover
《蒹葭》教学实录 庄浪县水洛中学孙玉霞 1、导入 师:我们常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今天我们通过《诗经·蒹葭》来佐证这句话。 2、(出示幻灯片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21教育网 师:春秋中叶大约在公元前4、5百年前,所以距今已有2500年左右,在那时候我国已有了像《诗经》这样的经典之作,可见我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灿烂。21cnjy.com 《诗经》按内容和写作风格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雅有大雅和小雅,它与颂一样,基本上是朝廷用来祭祀的祷文,故歌功颂德的成分较多;而风又称为国风,它和乐府诗一样来自于各地的民歌民谣,所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地的风情,风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1·cn·jy·com 总而言之,《诗经》既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它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 3、(出示幻灯片2)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师: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类似于“见景生情”。 总之,它是笼统的将我们现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揉和在一起的说法。 现在让我们通过具体的文章来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请同学们朗读《蒹葭》,说说本首诗分别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回答略) 刚才同学们说了,《蒹葭》每章的开头两句用的是兴,也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那么这里的他物指的是(生:蒹葭),蒹葭也就是芦苇,那么芦苇有什么特点呢?大家看图(出示芦苇的图片),蒹葭就单个而言,纤细,柔弱,随风而荡,没有羽毛丰满,却比羽毛妖娆;如果大片大片的生长在水中,有了气势,则浩瀚缥缈,朦朦胧胧,神秘莫测。大家想象一下成片的蒹葭像什么?(生:像云、像雾、像海浪等等)它使我想起一首歌:“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 那么此处所咏之事是什么呢? 生:对伊人的爱慕之情和追随之意。 师:《梅花三弄》中唱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依”,情本虚幻而无形,飘渺而不定,说不清道不明,如梦幻泡影,像潮起潮落,而芦苇亦如是,这不应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吗? 因此我认为这里不仅用了兴,还用了比,所以说《诗经》中的诗歌在使用兴的表现手法时,所言的他物绝不是信手拈来,随意妄言,它应该与所咏之事有一定的相似相关之处。 4、(出示幻灯片3)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师:本文对伊人没有任何描绘,我们不知她长相如何,出身怎样,她犹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是模糊的,朦胧的,但即使我们不能睹其芳容,不知其姓什名谁,但我们依然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她的魅力,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你感觉到的伊人有何特点?2·1·c·n·j·y 生:扑朔迷离 ,飘忽不定,来去渺茫; 生:飘飘乎若仙,遗世独立; 生:美丽 、高洁; 生:可望而不可即…… 师:那么她仅仅指某个人吗? 生:她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 生: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 生: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 生:一切美好的东西。 师:所以说本文对伊人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5、(出示幻灯片4)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师:此处讲述的是什么,谁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生:逆境中苦苦追寻的过程。 师:万事开头难,主人公不怕艰难险阻,能够坚守在这里,是因为他坚信:伊人就在此处,这让我们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