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215488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1248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鱼我,所欲,教学设计
  • cover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21cnjy.com 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明确重点字、词、句翻译,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试将第一段分为三层,第二段分为两层,并分析其中作者用到 的论证方法、及论证过程。 一、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四种“本心”:侧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礼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只要不丧失这些“善心”,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第二课时21·cn·jy·com 二、导入:一条鱼、一个熊掌放在你的面前,你怎么选择?为什么? 三、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把握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⑴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这个论点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引出的。先以活常理比喻论证,再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更为珍贵的,当二者不可兼得,选择最珍贵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样道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也用了对比论证。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引出论点。  ⑵ 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① 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巧妙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想得到,但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重要,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情况下,就必须“舍生取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② 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人。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 ④ 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强调了要讲“义”,“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会接受,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人。 2、理解文章重点 ⑴———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 “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为国家、社会贡献,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如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2-1-c-n-j-y ⑵“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⑶ 文中提到 “非独贤者有是心”、“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明确: “是心”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本心”指“舍生取义”。 ⑷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1*cnjy*com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⑸ 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