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21975

沪科版《力》优质课比赛教案、课件及专家点评[下学期]

日期:2024-06-16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36531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学期,专家点评,课件,教案,科版,比赛
    课件19张PPT。关于一堂物理课的教学设计的点评沪科版(8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课题: 第五章 第一节 力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小钢球、大头针、铁钉、两根弹簧、篮球、微小形变演示仪、刻度尺教材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点评: 三维课程目标制定合理,教材分析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重点、难点明确,教学手段先进有效,教学指导思想明确———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一.新课引入 播放“神州6号”发射时的影片,之后投影“神州6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5号”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实现我国的飞天梦?请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等。 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点评:应用多媒体手段将“神州5号”的发射作为新课引入,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激发爱国热情,激起疑问。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看法,同时还提及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力”,为展现学生的前概念创设情景,为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改变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认识埋下伏笔。 二.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1)日常生活中:(学生实验、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学生举例) (3)工农业生产中:(学生举例) 2.分析罗列的现象 从语文的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手 拍 桌子 左手 拍 右手 人 推 车 汽车 拉 拖车 起重机 吊 货物 运动员 踢 球 运动员 举 杠铃 运动员 扣 球 磁铁 吸引 大头针 地球 吸引 篮球 3.归纳总结,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压、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例子中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点评: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体育运动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