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231462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课件(打包19套)新人教版

日期:2025-04-2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575656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九年级,历史,下册,一册,课件,打包
    课件31张PPT。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情境引入什么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有何弊端?自主预习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内容: 赫鲁晓夫的重点是农业, 勃列日涅夫的重点在重工业 3、结果: 都取得一些成果,工业利润提高,农民 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70年代 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 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合作探究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二、苏联的解体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 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把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 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政治改革及其影响: 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 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了全面阐述,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由 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 这次大会后,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邦联制)加强。 面对混乱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已无法控制,在1991年8月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放”。 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将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 苏联历史结束。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从苏联到独联体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没有找到一条适合 自己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苏联是亡于 政而非亡于制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要的,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小结提升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