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画杨桃》这篇课文,它告诉我们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2、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过渡语:好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现在我们也来读别人没读到的,说别人没说到的。请同学们按要求自由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检查预习情况。谁能读准下面的词语? 召(zhào)集 骆(luò)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恰(qià)好 2、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梳理脉络 师:1.画师要考徒弟们什么?(一张同样的纸上画的骆驼最多) 结果如何?(小徒弟获得了称赞)请找出揭示这一结果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小黑板出示:画师看了看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2.师:①画师对徒弟们画作的态度有何不同?“禁不住”是什么意思? ②三个徒弟各自画了什么?请同学们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四、汇报交流,深入研读 1.生个别答,师相机板书 大徒弟———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板书:大徒弟:很小很小的骆驼 二徒弟: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小徒弟:山、两只骆驼 2.研读大徒弟: 师:大徒弟画完之后,心情如何?(得意)他为什么得意?(他以为自己画得最多)他的画是怎样的?(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问:从“密密麻麻、很小很小”这两个词语,我们来揣测下他作画时的想法?(画得小,才能画得多) 师问:你认为大徒弟的画怎么样? 3.研读二徒弟: 师①:谁来读读二徒弟画作的内容?(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②和大徒弟相比,他的方法怎么样?(有一定的进步) ③那么,二徒弟作画时是怎样想的?(用骆驼头代替整只骆驼,画得多) 4.研读小徒弟: 师:①小徒弟画了什么,谁来读一读?(生读)那这幅画妙在何处呢? ②齐读画师的话: 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fú)的群山里走着,若(ruò)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qià)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③师:画上有几只骆驼?(两只) ④连绵起伏是什么意思?高低不一的群山连接不断。 ⑤若隐若现:好像隐没,看不见,又好像显露,看得见。形容模糊不清。 分析句子:这不恰(qià)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改陈述句) 5.总结:小徒弟的画,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替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大徒弟和二徒弟,他们画骆驼受到了纸张的限制,数量有限。 师问: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法还有哪些弊端? (他俩的画法太麻烦,要花费很长时间。小徒弟的思考角度和别人不一样,是想别人想不到的事。) 板书:创新,奇特(以少代多) 6.师:同学们明白吗?那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吗?他们有什么反应? “恍然大悟” 7.师: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 五、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师:如果让你来画,你想怎样画?(画许多骆驼的脚印) 2.总结: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生自由答) 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