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347374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日期:2024-05-0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9次 大小:8611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学案
  • cover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1·c·n·j·y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 (1)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弊端: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重点精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俄国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的措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同时其国有化和按劳分配等原则又带有共产主义特性,故它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方面的性质,故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处:21教育名师】 [历史认识] 正确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2)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1*cnjy*com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来源:21cnj*y.co*m】 思考 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概括指出该政策提出的社会背景。 答案 政策:余粮征集制。背景:苏俄政权建立后,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需要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材料二 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征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思考 结合材料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经济 ①国内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亟须恢复社会经济。 ②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政治: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2.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内容 (1)农业 ①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③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2)工业 ①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由国家经营。 ②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意义 (1)理论: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