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365070

《咬文嚼字》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4316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咬文嚼字,课件,28张,PPT
  • cover
课件28张PPT。《咬文嚼字》———朱光潜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解放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相似,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1、找出文中能反映作家观点的语句,思考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2、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课文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中心论点“这”字句与“是”字句的比较:“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出现。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是”的讥刺意味。 郭沫若事例的作用 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原句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王若虚改句意味有何不同?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普遍的观点:一、“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 二、诗题是“题李凝幽居”,所叙之事是访友,这个“门”应是李凝幽居之门,而不是僧(贾岛)自家之门。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敲朱光潜的观点:一、“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也就是说,“僧推月下门”,“推”的应是自家之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二、“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寂静,平添了搅扰。 说明的道理: 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感情。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三个事例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变句式变字数变字眼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字数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思想感情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套板效应结构全解 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联想之意 明确几个概念: 1. 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有何 区别?  2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