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14张PPT。2 我用残损的手掌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1.读生字2.识多音 3.辨字形 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4.解词语 锦幛: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苏生:苏醒。 彻骨:透到骨头里,形容程度极深。 蓬勃:繁荣;旺盛。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现代诗派的代表,因其创作的《雨巷》被广泛传诵而被称为“雨巷诗人”。曾因宣传革命被捕。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多部译著。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这首抒情诗,用虚拟和想象的手法设想自己用残损的手掌抚摸饱受践踏和蹂躏的祖国土地,表达了诗人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被入侵的痛心以及热爱祖国并对人民战胜侵略者的坚定信心。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并没有屈服。他在牢狱里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前后通过对比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请从词语的感彩的角度,结合原诗作具体分析。 这首诗的前后两部分对比鲜明,从词语感彩上说,前半部分多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如:残损、彻骨、寂寞、憔悴、阴暗等,极恰当地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表的感情。后半部分多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如:辽远、温暖、明朗、坚固、蓬勃、苏生、永恒等,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坚信抗日战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所在。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串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串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有什么写作特色? (1)巧用对比,突出情感。 前半部分,作者想象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的情绪。作者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这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