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393898

2 杜甫诗三首课件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4490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杜甫,三首,课件
  • cover
课件16张PPT。2 杜甫诗三首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探寻背景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是歌行体的一种。这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761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战争。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不幸。朝廷打了败仗,就大举征兵。百姓没有肯应征的,朝廷就到处抓兵,就如《石壕吏》里的情形一样。于是就出现了本诗所描绘的百姓生离死别的情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记叙的就是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3)《旅夜书怀》是感叹身世之作。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府。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杜甫便可以在成都长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去世,杜甫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途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连线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奉为“诗圣”。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识记字音 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理解词语 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面对“夜雨湿屋”,杜甫在想些什么呢?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不只想到自己的不幸,而且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像他这样处于困苦中的人,他祈求广厦大庇天下寒士,由此可见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兵车行》中,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提示: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是不是真的生女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女的话,犹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3.《旅夜书怀》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