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435940

2018高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专题09+题型对点指导(古诗文鉴赏)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4次 大小:66903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18,鉴赏,诗文,指导,题型,高考
  • cover
鉴赏古代诗歌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古文字功底,还要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更需要有过硬的表达功底。读懂,是古诗词解读的基本要求,应该做到广泛阅读。古诗鉴赏的分值是11分,一道五选二的题目,一道主观题目。 古诗鉴赏答题要点要先做到五看:题干、标题、作者、注释、题材;三抓:意象、诗眼、直接抒情字句。题目是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看作者可以明确风格,了解时代;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特殊词句,把握感情的切入点。 第一,弄清“写什么”。涉及的知识点有意象形象、意境氛围、情感志向等。 第二,把握好“怎么写”。即作者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方法手段等。 第三,弄清楚“为何写”。主要涉及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主题等。 最后在读通诗歌的基础上,做到“披文入情”,即从文本入手根据问题组织答案。高考古代诗歌的复习备考应基本沿着“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的思路拾级而上。 1.“思想情感”与“艺术手法”是两大高频考点。 2.比较阅读题时有出现,考查的对象往往是比较景物描写的异同、表现手法的异同、思想情感的异同等。 3.选材方面以唐宋诗词为主,内容方面主要为写景抒情类诗词。 4.分值稳定,题型略有变化,由原来的两道主观题变为可能是一道主观题一道选择题,而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是重中之重。 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幽微而蕴藉的,因此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创设情境,以诗句为根据创设意境,深入其中,进行角色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一般是运用八读法来解答此类问题。 八读法: (一) 读标题。 (二) 读作者。 (三) 读注释。 (四) 读意象。 (五) 读典故。 (六) 读关键词。 (七) 读关键句。 (八) 读题干。 典例一:(2017全国课标2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15.题干问的是“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其实还是人物形象的考查。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