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447118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25张PPT 含音频)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195366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25张PPT。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第一课时 丁肇中(1936———),美国 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 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 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 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 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 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 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 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走近作者: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相关链接: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丁肇中( ) 不知所措( ) 彷徨 (  ) 华裔 ( ) 论语 ( ) 儒家 ( )   zhàocuòpánɡ一、读一读yì lún rú格 物: 致 知: 彷 徨: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二、记一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1、听读课文,请按照“提———分———解”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一层(2~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整体感知:2、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3、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整体感知:4、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古今有什么区别?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今区别: 古代: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代:目的是通过实验获取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