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液体的性质。其内容明显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知识线索,一条是方法线索。 知识线索中,教材按教学的一般过程,先从学生的已有前概念出发,在本单元第一课区分固体与液体的基础上,让学生尽量多地说出液体的名称,其目的是扩大学生液体概念的外延,以便学生在头脑中形象地树立起液体的概念。这也是三年级上册学生在认识水的性质活动中初步建立起液体概念的延伸。其后,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概括液体的性质,最后再设计活动,指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认识液体间的性质差异。21cnjy.com 在方法线索中,主要是一个从不自觉运用到有意识明确的过程,即先让学生不自觉地运用方法探究,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忆,小结运用的方法,揭示要用多种方法认识物体的科学原则。2·1·c·n·j·y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学生关于液体的已有认识,即前概念调查。教材安排了两个层次:一是说出知道的液体名称,二是尽可能多地写出油、水、蜂蜜、牛奶的性质。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使教师在教学中更能够“有的放矢”,找到教学的“增长点”,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引入第二部分的内容,也是本课的主体活动———认识液体的性质。 第二部分,认识不同液体存在着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的差异。课文介绍了三个实验来引领学生进行研究。其一,通过“同样多的液体和水比,谁重”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液体,有的比水重、有的比水轻。这里暗含“液体不同,密度不同”的知识,也有对测量技能的训练;其二,通过“把液体倒在斜放的板上,观察流速的快慢”来认识不同的液体黏稠度的不同;其三,通过“把不同的液体滴在蜡纸上,观察‘露珠’形状”,来认识液体都具有表面张力。 最后,总结归纳认识液体性质时都用到了哪些方法,阐明“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核心思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学情分析 学生对液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每个孩子可能都带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来到课堂,有的学生认识水的无色,有的学生知道水可以流动,还有的学生可能对液体的一些性质知道的很清楚,比如: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但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共同分享他们关于液体的知识,探究液体的其它更多的性质,观察和讨论他们的发现,用各种方法能够了解到他们想探究的问题,并且做好记录,交流、分享探究、合作的快乐和乐趣。21·世纪*教育网 学习目标 1.知道不同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是不同的。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难点:认识液体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评价任务 用不同的方法探究液体的性质。 教学准备 油、水、蜂蜜、牛奶、记录表、天平、量杯(或烧杯)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展开观察活动 在你们每组桌上有四种液体,都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液体。(板书:认识液体) 二、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有层次的观察 1.学生初步运用感官,观察四种液体性质。 (1)要求: ①观察这四种液体有什么不同? ②出示表格,把观察过程中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 (2)学生观察。 (3)全班交流各组的观察结果。 (4)学生明确自己的观察方法并思考: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这四种液体? 2.创设探究情境,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液体性质。 (1)比较“谁轻谁重”。 ①小结上一个活动后转入这个环节。出示一杯水和一杯蜂蜜,(水和蜂蜜装在同样的杯子里,看起来差不多一样多)提问:水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