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605592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训练含答案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2019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训练,答案
  • cover
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读之数过 过:遍,次 B.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厌恶 C.欲别求书看 别:另外 D.试自睹当自家 睹:察看 【解析】选B。厌,满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也知此为天理      孟子虽是为时君言 B.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若是中人之资质 C.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D.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而今而后,无知免夫 【解析】选B。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翻译为“的”。A项,前“为”是判断词,是。后“为”是介词,对。C项,前“于”是介词,比。后“于”是介词,对于。D项,前“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后“而”是助词,无义。2·1·c·n·j·y 3.下列与“小人喻于利”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 A.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B.乃为人欲引去 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D.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解析】选D。D项与题干中句子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固定句式;B项,被动句;C项,定语后置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则选文作者认为读书须读到爱不释手,才能见真味。略知其义,不能得真味。只要提神醒志,天天用心,就能够穷得义理。 B.第二则选文作者认为平常遇事时,人们也知道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但到做事时却不知“克己”。因为天理如大路,人欲如小路。 C.第二则选文作者认为要存天理,平常遇事,一定不能轻易放过,必须先明理。 D.第三则选文作者认为读书有“为义”而读和“为利”而读之分。为义而读书便是入圣贤之域,存天理;为利而读书,便是趋向愚、不肖之途,流于人欲。21·cn·jy·com 【解析】选B。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译文:? ?【21·世纪·教育·网】 (2)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 译文:? ? 【解析】第(1)句,应正确译出“灵”“愈”等文言实词和“之”“则”等文言虚词的含义。第(2)句,应正确译出“为”“学”“路”“头”等词语的含义。【21cnj*y.co*m】 答案:(1)人心的性灵,由天理所决定,勤于用心则更加明白事理。 (2)大凡研究学问,必须分个内外,这便如生与死的区别!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黄子厚诗序 [宋]朱熹 余年十五六时,与子厚相遇于屏山刘氏斋馆,俱事病翁先生。子厚少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有时从余切磋,以进其所不及。后三四年,余犹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若不可以寻尺计,出语落笔,辄惊坐人。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自尔二十余年,子厚之诗文日益工,琴书日益妙,而余日益昏惰,乃不能及常人,亦且自念其所旷阚,又有急于此者,因遂绝意,一以顽鄙自安,固不暇复与子厚度长大于文字间矣。既而子厚一再徙家崇安、浦城,会聚稍希阔。然每得其诗文笔札,必为之把玩赏叹,移日不能去手。 盖子厚之文学太史公,其诗学屈、宋、曹、刘而下及于韦应物,视柳子厚犹以为杂用今体,不好也。其隶古①尤得魏、晋以前笔意,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无一点世俗气。中年不得志于场屋②,遂发愤谢去,杜门读书,清坐竟目,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望山临水以自适。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抑扬高下、俯仰疾徐之间,凌厉顿挫,幽眇回郁,闻者为之感激慨叹,或至泣下。由是其诗日以高古,遂与世亢,至不复可以示人。或者得之,亦不省其为何等语也。 独余犹以旧习未忘之故,颇能识其用意深处,盖未尝不三复而深悲之,以为子厚岂真坐此以穷,然亦不意其遂穷以死也。 衰暮疾痛,余日几何,而交旧零落,无复可与语此者,方将访其遗稿,椟而藏之,以为后世必有能好之者。而一日三山许闳生来访,袖出子厚手书所为诗若干篇、别抄又若干篇以示余。其间盖又有余所未见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