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652542

18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粤教版必修5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0次 大小:163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版,必修
  • cover
《郑伯克段于鄢》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4、分析作者的褒贬态度。 二、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借助相关资料进行翻译。 2、合作学习。 三、课文助读 1.走近作者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 3、关于《郑伯克段于鄢》 (1)、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2)、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郑国境内。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 (3)、在课文的第五节后,省了这么一句话:“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段话解释文章何以用“郑伯克段于鄢”作为标题的原因。 (4)、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对当时道德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4、春秋笔法:《左传》收集了大量的古代资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许多方面的史实。文中对历史的评价,作者或者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态度,或在文笔中曲折地意含褒贬,素称“春秋笔法”。 预习题(一) 【基础知识积累】 一、诵读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亟( )请 虢( )叔 不义不暱( ) 祭( )仲 具卒乘( ) 泄泄( ) 施( )及庄公 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1)亟请于武公( ) 2)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 ) 3)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 ) 4)姜氏欲之,焉辟害?( ) 5)蔓,难图也( ) ( ) 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 ) 7)无庸,将自及( ) ( ) 8)不义不暱,厚将崩( ) ( )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 ( )( )( )( )( ) 10)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 ( ) 11)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 12)爱其母,施及庄公( ) 3、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翻译。 ①寤生( ) ②佗邑是命( ) ③谓之京城大叔( ) ④大都不过叁国之一( ) ⑤姜氏欲之,焉辟害( ) ⑥无庸,将自及( ) ⑦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 ⑧遂寘姜氏于城颍( ) ⑨永锡尔类( ) 4.词类活用 ①故名曰寤生( ) ②今京不度( ) ③隧而相见( ) 5.一词多义 ①制 为之请制( ) 今京不度,非制也( ) ②庸 无庸,将自及( ) 徒有虚名,乃庸才也( ) ③食 公赐之食( ) 食舍肉( ) 课外拓展(一) 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节选自《论语》)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