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65507

什么是声音

日期:2024-06-24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128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什么,声音
  • cover
八年级物理教案(教科版)———《什么是声音》 课题 第三章 声 1、什么是声音 教学设想 按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思想,我将《什么是声音》这一课教学重点的基本流程设想为:情景对比,引导提问→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具有能量。●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知道声音在空气(150C)中的传播速度。●常识性了解人耳的听声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和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培养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有效信息并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实验探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情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 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 声波 学情分 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声音并不陌生,但认识缺少系统化、科学化,根据学生对实验都比较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动手探究来认识声音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展台、吉它、手机、玻璃罩、抽气机学生分组:塑料膜、橡皮筋、小鼓及小槌、小纸屑、直尺、石块、水、水槽 教学方 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 探究活动:发声体在振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简述 情景对比︵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图片1~5 图1、寂静的夜晚 图2、无声音的两人打哑语交流 图3、在图1上,出现了声音 图4、课本图3-1-1两人在用声音交流 图5、课本图3-1-2动物在用声音传递信息请说出两次影片的主要区别模仿动物的声音,对模仿得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观察课件图片说出区别:第一次没有声音,第二次有声音模仿 让学生感受有声与无声的情境,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引入课题:《声》“什么是声音”活跃气氛 引导提出问 题 观察:吉它无声时,怎样使它发出声音吗?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猜想和假想 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地猜想将吉它:平行移动 (无声) 琴弦振动 (有声音发出) 猜想:1、可能是物体要运动起来2、可能是物体要振动起来3、……观察,思考是哪一个猜想 培养学生大胆的合理的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设计实验 [要求]根据你桌上的器材,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并交流方案。参与学生的设计、交流、做必要的引导 设计方案并交流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案,对学生的方案给予肯定展示一些存在问题的方案,给学生评价 学生交流,说出你的评价 培养合作精神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后,展示较好的方案1、用小槌击鼓,立刻在鼓面放小纸屑,观察纸屑在跳动,可见鼓响时,鼓膜在 。2、把一条塑料薄膜拉紧,放在嘴边吹,当发声时,嘴唇感觉薄膜在 。3、拨动张紧的橡皮筋,使其发出声音,发现橡皮筋在 。(演示)优美的琴声是来自琴弦的 。 讨论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按照你修改后的方案进行)认真观察并收集证据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现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 分析与论证 参与学生的分析,概括,收集并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结论 根据实验收集的证据,分析,概括出你的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评估 展示一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